人民网评:如何破解图书馆“一座难求”?

人民网评:如何破解图书馆“一座难求”?

hyde1088 2025-09-09 装修心得 7 次浏览 0个评论

六年级小学生邓敏早上6点半就到达24小时自助图书馆,终于抢到一个独立座席;29岁的林传程每天打卡24小时自助图书馆,学习时间10个小时起步……如今,到图书馆去学习日渐成为城市新风尚。与此同时,一些城市图书馆“一座难求”也引发广泛关注。

公共图书馆不仅是人们获取精神食粮、增长知识技能的重要场所,更以其自由又规范的特点,成为许多备考人和上班族的“文化充电站”。数据显示,2024年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13.4亿,图书馆已然成为城市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居民学习需求不断攀升,但公共图书馆承载能力有限,要破解“一座难求”困境,还需要从内到外精准发力,激活空间新场景。

人民网评:如何破解图书馆“一座难求”?

来源:新华社

“旧”空间,“新”利用,挖掘潜在使用面积,可以在一定程度提高图书馆的承载能力。海南省图书馆近年先后创建传统文化图书区、艺术图书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新型阅读空间,并将前两个馆的开放时间延长至晚上8点半。优化运营模式激发空间潜力,不仅拓展了坐席位置,新型阅览空间展现出的引流能力也带动馆内书籍的借阅量增加。图书馆利用模式的新变化,在供需间形成新的张力,唤醒“沉睡资源”,让知识更高效地流动起来。

科技赋能模式创新,打造更多优质“第三空间”。近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不断打造24小时自助阅读空间。设置自助办证机、自助借还机、还书箱、图书消毒柜、电子借阅机、报刊借阅机等设施,为读者提供基础服务。智能设备则能实时监测空间内温湿度、空气质量,远程管理安全设备、智能照明、空调、空气净化设备运行状况,让空间在自助情况下服务不打折。推动更多智慧阅读空间建立,“见缝插针”让城市“边角料”成为公共文化空间新亮点。

也要看到,图书馆本身的物理容量是有限的,要真正破解“一座难求”不能仅仅局限于图书馆自身,而要学会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从城市治理的大盘子中谋思路,推进城市阅读公共设施建设。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蕴含着丰富的空间潜力。将符合条件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分馆,打造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社区图书馆。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小而美的学习空间,既能缓解传统图书馆的空间压力,又能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学习资源,形成“10分钟阅读圈”,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居民。

图书馆“一座难求”折射出民众文化生活新转变、新需求。解锁更多文化空间,既需要图书馆立足自身,积极探索创新;也需要城市治理统筹资源,合理规划布局。让图书馆的热度,成为提升城市治理的温度,推动更多人享受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人民网评:如何破解图书馆“一座难求”?》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7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