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贵州“飞虎”记忆共筑中美青年友谊之桥

追寻贵州“飞虎”记忆共筑中美青年友谊之桥

hyde1088 2025-07-21 装修趣闻 1 次浏览 0个评论

1945 年 8 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飞虎队 " 创始人陈纳德将军启程离开中国,中国上万民众自发前往送别。

后来,陈纳德将军在回忆录里写下这样一段话—— " 我最美好的愿望是飞虎队的旗帜能够高高飘扬,并被太平洋两岸的人民所铭记,因为它是两个伟大民族无论在战争还是和平时期都能够向共同目标迈进的象征。"

追寻贵州“飞虎”记忆共筑中美青年友谊之桥

黄平旧州机场的陈纳德将军雕像。(图 / 韦雨辛)

回望中国抗战史," 飞虎队 " 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的故事,无疑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1 年至 1945 年,美军航空兵跨山越海,以志愿航空队、驻华航空特遣队、第 14 航空队、中美空军混合联队等各种形式,驰援中国军民,被老百姓们亲切地称为厉害的 " 飞虎队 "。

" 飞虎队 " 援华作战期间,200 多名队员被中国民众营救,数千名中国人在营救过程中献出了生命。

" 在世界现代史里,我们再也无法找到如此动人的佳话。"

带着传承飞虎队精神的愿望,前美国海军陆战队飞行员、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杰夫里 · 格林一行近日到访贵州,深入贵阳、晴隆、黄平等地,在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二十四道拐、旧州机场等历史遗址中,探寻不为人知的中美抗战故事,续写中美友谊新篇。

在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杰夫里 · 格林发出感慨," 中美人民可以携手合作,就像 80 年前那样 "。(视频 / 邓冰)

" 群山之间的贵州,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应当让更多西方人知道。" 望着沿着山体蜿蜒盘旋的二十四道拐,格林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竟是二战时期中国最著名的照片之一。" 大多数西方人以为照片中的场景来自滇缅公路,但我将会告诉他们二十四道拐其实位于贵州晴隆。"

杰夫里 · 格林眺望群山之中的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视频 / 韦雨辛)

1945 年,美国随军摄影师约翰 · 阿尔贝特拍摄的二十四道拐照片刊登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一时轰动世界,被各大媒体争相转载。

追寻贵州“飞虎”记忆共筑中美青年友谊之桥

1945 年,美国随军摄影师约翰 · 阿尔贝特拍摄的二十四道拐照片。(图 / 约翰 · 阿尔贝特)

作为 " 史迪威公路 " 的形象标识,二十四道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抗战期间,国际援华物资经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运抵昆明后,须经二十四道拐才能送到前线。据统计,二十四道拐当时的运输数量超过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运量的一倍,可谓名副其实的 " 抗战生命线 "。

" 亲眼看到朋友曾经到过的地方,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格林表示,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的主要成员为 " 飞虎队 " 队员,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曾开车经过二十四道拐。

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杰夫里 · 格林的好友哈尔 · 吉尔,原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美国随军摄影师,曾经到过二十四道拐。1958 年,美国记者白修德(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以哈尔 · 吉尔为原型出版小说《山路》,主要讲述中国抗战故事。杰夫里 · 格林表示,该小说为美国学生必读刊物。1960 年,该小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并于美国上映。(视频 / 韦雨辛)

作为当时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线,二十四道拐频频遭遇日军轰炸。为保证每月 1.5 万吨战略物资的运输需求,援华美军司令部于 1943 年特派美军公路工程部队第一八八〇工兵营驻守晴隆沙子岭,对二十四道拐路段实施改造和维修,与当地百姓共克日军轰炸、物资匮乏等诸多困难。

追寻贵州“飞虎”记忆共筑中美青年友谊之桥

上世纪 40 年代,晴隆当地百姓正在修筑二十四道拐。(图 / 中共晴隆县委宣传部提供) 

" 为了帮助反法西斯联盟取得二战胜利,中国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格林表示,二十四道拐的历史是伟大的、非凡的,值得被更多人知道。这正是他此行的目的——让世界看见贵州,了解晴隆。

7 月 15 日,隆文史工作者陈亚林将自己所写的《历史的弯道:二十四道拐》赠与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杰夫里 · 格林。(视频 / 邓冰)

扎根土地,望向天空,彼时的贵州还有一处也在为抗战提供着重要支援。

走进黄平旧州机场,看着熟悉的石碾、跑道和群山,格林的兴奋与喜悦溢于言表," 这真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30 年了,我终于找到这个机场,没想到它保存得如此完好。" 作为一名长期研究中国二战时期的历史专家,格林无数次在史实资料中看到旧州机场,却一直找不到具体位置。站在机场入口,触摸着石碾,让格林激动不已," 黄平旧州机场承载着辉煌的中美友谊历史,今天能够来到这里是我此行中最美好的一天。"

追寻贵州“飞虎”记忆共筑中美青年友谊之桥

前美国海军陆战队飞行员、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杰夫里 · 格林与黄平旧州机场的陈纳德将军雕像合影留念,他表示这是他见过最完美的陈纳德将军雕像。(图 / 韦雨辛)

在机场陈列的旧照片中,格林认出了不少熟悉的面孔。" 豫湘桂会战后,贵州黄平旧州机场和江西遂川机场(砂子岭机场)成为了主要对日作战机场,‘飞虎队’就驻扎在这两个机场。" 格林一边感慨,一边将旧州机场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

7 月 16 日,杰夫里 · 格林一行寻迹黄平旧州机场,见证中国人民与飞虎队的胜利传奇。(视频 / 韦雨辛)

1941 年,被定位为 " 西南中心机场 " 之一的旧州机场正式动工,投入了当地及周边 10 余个县的 10 万余人力。1942 年,旧州机场一期工程完工后,作为战机往来湖南芷江机场的临时加油站正式启用。

追寻贵州“飞虎”记忆共筑中美青年友谊之桥

 黄平当地及周边县城百姓正在修建黄平旧州机场。(图 / 黄平旧州机场提供)

芷江机场失陷后,旧州机场跃升为直接参与对日作战的前沿基地,每天起降几十架次飞机,超 800 名美军官兵在此参与作战指挥、飞行任务和机场维护,对保证驼峰航线的畅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追寻贵州“飞虎”记忆共筑中美青年友谊之桥

" 飞虎队 " 队员在黄平旧州机场合影。(图 / 黄平旧州机场提供)

" 旧州机场依河而建,群山环绕,是最佳隐蔽地。" 正如格林所言,从 1943 年秋起到 1945 年春末,旧州机场的中美空军与日本空军作战数十次,击毁击伤日机 120 余架,多次成功轰炸日军地面部队,直至抗战胜利,日军都未发现旧州机场。

随着低空经济的发展,黄平依托其抗战历史,推出 " 飞行 + 研学 "" 飞行 + 旅游 " 等融合业态,引入贵州黄平且兰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在旧州机场开展低空观光、飞行培训等多元化业务。作为前美国海军陆战队飞行员,杰夫里 · 格林表示,看到中国青年来到黄平旧州机场学习飞行,让他感到振奋。在他看来,飞行是一种特别的体验,能让中国的年轻人更好地了解世界。(视频 / 韦雨辛)

从 1941 年至 1945 年," 飞虎队 " 与中国军民联手,先后击落、击毁日军飞机约 2600 架,2000 多名美籍 " 飞虎队 " 队员在战斗中牺牲。

" 由于牺牲太多士兵,二战时期中国战场的历史在西方国家并不为人熟知。" 格林介绍,1998 年成立的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原有 700 名 " 飞虎队 " 队员。在过去的 20 年里,基金会先后带领 500 余名队员回到中国,重温并肩作战的友谊时光。但至今日,基金会 " 飞虎队 " 成员仅剩 4 人。

追寻贵州“飞虎”记忆共筑中美青年友谊之桥

" 飞虎队 " 队员在黄平旧州机场合影。(图 / 黄平旧州机场提供)

" 回顾历史,‘飞虎队’与中国军民齐心协力,战胜了不可能,最终取得胜利。80 年过去,这段历史仍在与我们对话。"

格林认为," 飞虎队 " 精神是中美友谊的最佳诠释,也带给了当代中美青年一个重要启示——无论未来面临何种挑战,只要延续 80 年前的团结精神,两国定能共克时艰。

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 " 飞虎队 " 精神,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于 2022 年发起 " 飞虎队友谊学校暨青年领袖计划 " 项目。

2023 年 9 月 12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格林。" 他在信中表示,年轻一代传承发扬‘飞虎队’精神非常重要,这样未来才能有更多‘飞虎队’队员。" 格林感慨,这封复信是他收到过最珍贵的礼物。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吸引中美百余所学校参与,贵阳市新世界学校与黄平旧州中学也计划加入其中。

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代表团与黄平旧州中学就 " 飞虎队友谊学校暨青年领袖计划 " 项目合作详情,展开探讨与交流。(视频 / 邓冰)

" 明年,我们将带领约 100 个美国学生来到贵州,看看晴隆的二十四道拐,看看旧州机场的陈纳德将军雕像,了解中美共同的历史。"

" 我们还将在美国洛杉矶建立‘飞虎队’国家纪念碑,在南加州开设‘飞虎队’博物馆,继续讲述不为人知的中美友谊故事。"

…………

格林一项项罗列着未来的计划,眼神充满坚定与期待的光芒。

从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到晴隆二十四道拐,再到黄平旧州机场,八十载春秋更迭," 飞虎队 " 的故事依然鲜活。在不远的将来,当中美青年携手踏上贵州这片土地,在血与火中铸就的 " 飞虎 " 友谊将得以延续,这或许正是对陈纳德将军 " 最美好愿望 " 的最好回应——让 " 飞虎队 " 的旗帜永远飘扬,让和平精神代代相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韦雨辛 邓冰

编辑 朱紫蒨

二审 庞博 陈大炜

三审 闵捷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追寻贵州“飞虎”记忆共筑中美青年友谊之桥》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